新闻中心

伙伴资讯

  • 德赛:惠州工业“黄埔军校”是如何炼成的
  • 2013-12-19

  •          编者按
             1984年1月7日,惠阳地区工业发展总公司即今惠州市工业发展总公司正式成立。1986年7月17日,惠州工业发展总公司与日本、香港合资成立信华精机有限公司,清华学长张浩先担任中方副总经理,华阳集团早期创业起步。1993年1月16日,信华精机有限公司中方股权从惠州市工业发展总公司剥离,惠州华阳集团正式成立。
             树高千尺、饮水思源,万物生长自有其前因后果。惠州华阳医电成立、成长,归根到底源于华阳集团以及华阳多媒体、华阳医疗等兄弟公司及领导、同事们的大力支持。而华阳集团能有今天,又源于信华精机30年前那个起点;源于在这之前,张浩先学长在惠州工业发展总公司的创业历程;源于中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探索。
             做人不能忘本,惠州市工业发展总公司、惠州华阳集团就是惠州华阳医电的源头与根本。向惠州工业总公司、华阳、德赛、TCL的前辈们致敬!


             惠州工业“黄埔军校”是如何炼成的
             TCL集团的董事长李东生,华阳集团的前任董事长、总裁张浩先,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等等,这些惠州工业界的“大佬”,无一例外都有德赛或其前身惠州市工业发展总公司的工作背景,或者说,他们都曾为德赛和惠州工业的发展奉献青春。因此有人说:德赛,是惠州工业的“黄埔军校”。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惠州市工业发展总公司,在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合作,成立合资企业的同时,也吸引并接纳了惠州最早的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
             从1984年开始,惠州市工业发展总公司开始招入第一名大学生,到80年代中后期又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厦门大学、华南理工等国内很多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伸出了橄榄枝。

             姜捷:“当时打听惠州在哪,德赛怎样”
             现任德赛集团董事长、总裁姜捷,就是1988年7月从厦门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加盟德赛的。“惠州市工业发展总公司(德赛的前身)在我们系有两个名额,我就选了;当时我还找人打听惠州在哪里,这个企业怎么样?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当时的惠州市工业发展总公司和飞利浦、香港金山合资创办的中欧电子,其销售规模就有一个亿人民币,这在当时来说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而其每个月有200多元的工资,在80年代末,也算是‘很诱人’的工资水平了”。

             来德赛工作 不要户口、档案、粮油本
             虽有政府的支持,但德赛最“大胆”的举动还是,在全国首开纪录破天荒地实行“三不要”优惠政策,招兵买马,广纳贤才。所谓“三不要”,是指不要户口、档案、粮油本。“在当时计划经济主导的年代,简直是不可思议”,当年远在贵州深山里的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前来投奔德赛的金为民回忆说。
             金为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在当时规模庞大的贵州航空工业集团里,他只是几千名工程师中的一员。“人多,工作量不大,浪费青春。”但航空企业是老牌的军工国企,从不放人,无法调动,这意味着他将带不走户口、档案、粮油本。这“三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人合法身份的象征,需随身携带,三者缺一就表明是黑户,没口粮分配,也没有哪个城市和企业会接收你。
             一个偶然的机会,金为民获悉惠阳地区工业发展总公司的“三不要”政策,便和爱人汪科英“偷偷摸摸”打点他们的行囊,“进发”到了惠州。
             1987年4月,没有档案、户口、粮本的“三无”人士金为民夫妇带着一个《党费》小本子及简陋行李来到惠州,通过面试进入惠阳地区工业发展总公司的引进部(李东生时任引进部主任)。“半年后,贵州航空工厂多次去我上海老家找人,但没找到。后来厂里用红头文件贴出开除我厂籍、党籍的除名《公告》。那张《公告》详细说明了我们的学历、工作经历、任职情况等。我亲戚把这张公告偷偷撕下来寄给了我。最终,它就成为我们在惠州建立新档案的佐证。”

             市领导到家中问候“三无人士”
             刚来惠州时,金为民夫妇的心理落差不小。电话里他对南都记者说,当时,惠州除了南坛外就是农村,路上没有公交车,只有惠州人称为“三脚鸡”的三轮车,各方面条件十分艰苦。为了留住人才,工业发展总公司领导和市领导亲自到家里问候“三无人士”,最大努力解决人才到惠州后的实际困难。“当时安排惠州最好的学校让小孩读书,解决住房问题等,这让我们很感动,也使得我们下定决心为工业发展总公司发展施展我们的才华。”
             金为民说,当时合资厂由中方负责员工招聘,那时工厂少,招人很容易。厂门口贴张告示,应聘的人就会排长龙。如果招聘启事上写招100人,前来应聘的会有500人。那几年的人才积累,为集团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点将台]
             和金为民一样的“三不要”的人才,那几年,德赛在政府主管领导的支持下,至少吸纳了近百人。姜捷说,德赛从起步就是和国际跨国公司的嫁接合作开始,现在拥有的一大批懂管理、善经营的中高层管理干部,大部分是在合资企业锻炼和培养出来的。
             这批早期的技术人才中,有几个关键人物值得一提。
             1986年7月,现任TCL集团董事长的李东生,从TCL的前身TTK公司离职,出任惠州市工业发展总公司的引进部主任,负责在港工业项目的招商引资。据资料显示,当时他相继参与“中欧”、“惠信”、“唐德”、“王氏”、“奇胜”和“乐庭”等十几家大型合资企业的筹建工作,并担任这些企业的中方董事。
             1986年,惠州市工业发展总公司与日本、香港的外商合资成立信华精机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毕业的张浩先担任中方副总经理,这算是他在“华阳”的早期创业。1993年信华精机有限公司从惠州市工业发展总公司分离出来,先后重组相关企业,成立华阳集团。张浩先任总裁,从此也开始他的“华阳之路”。
             现任上市公司亿纬锂能董事长的刘金成,也与德赛有着不解情结。有资料显示,1999年到2001年,在亿纬锂能公司成立前,刘金成任德赛集团旗下的德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一度主持手机电池、碱性电池等电池组件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工作。

             每10个员工中就有一名研发人员
             如今的德赛仍把人才培养和管理创新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从集团现有的人才结构看,15000名的员工中,有2600名工程技术人员,而研发人员近1500名。也就是说每10个人当中,有1名研发人员,这在员工上万人的大集团中,甚为罕见。
             “科技创新”是姜捷挂在嘴边的词。在他看来,当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后,不可能和一般企业去打价格战,需要更有差异化优势的产品。姜捷直言,要让企业能真正立足,一定要有在技术上领先别人一步、半步的能力,技术上的领先能力,决定了你竞争力的不同“技术创新,一直是我们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南方都市报 2013年12月19日 08-11版 采写:南都记者 贺蓓 摄影:南都记者 陈伟斌
             http://paper.oeeee.com/nis/201312/19/155491.html


             鹅岭西路13号 德赛集团:惠州工业30年旗舰
             2013-12-19 南方都市报

             鹅岭西路13号,惠州近30年工业从这里发迹。
             鹅岭西路13号。这个门牌号码注定会被载入惠州工业史册 。1983年惠州从农业城市向工业城市转型,时任惠阳地区行署副专员林树森提议设立惠阳地区工业发展公司(后改称为“惠阳地区工业发展总公司”),现在大名鼎鼎的德赛集团即脱胎于此,这家公司的3 0年发展史,也是惠州工业30年的缩影。19 8 6年起德赛引进一大批跨国企业落户惠州合资合作,开启惠州外向型经济的序幕,被称之为惠州工业的“孵化器”;从当初的“借船出海”,到自主研发、创立自主品牌,如今德赛已成长为年销售过百亿元的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集团。

             A 第一个10年(1983-1992)
             老总工资高过经委主任
             一个德赛抵好几个县区GDP
             “当年,是说搞就搞;没人才,没资金,只能硬着头皮上。”范品魁日前在寓所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这位80多岁的老人时任惠阳地区经委主任,他至今还清楚记得:1983年下半年的一天,他买菜时遇到年龄相仿的地区外经委办公室主任李欣,现场“抓丁”,让其参与筹建惠阳地区工业发展总公司,随后李欣走马上任,成为惠阳地区工业发展总公司第一任总经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惠州,工业几乎空白,1980年惠州全市国营企业经济总量不够3000万元,1979年到1983年G D P年均增长始终徘徊在3.9%~5.4%之间。
             现在回头看,这一年正是惠州从“农业”向“工业化”转身的一个关键点。“1983年惠阳地区的行署副专员、党组副书记林树森找到我说,我们搞个工业发展公司吧。”范品魁回忆道,当年9月惠阳地区工业发展总公司(德赛集团前身)迅速成立,从地委直属机关抽调了5个人“下海”,全部家当只有一间1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2张办公桌、1个天台,旗下2家亏损的工厂。
             1986年与香港金山集团的合作,成为一个转折点,也开启了惠州工业引进外资“借船出海”的新模式。金山集团是上世纪80年代香港一家颇有名气的实业公司,主要做汽车音响、高能电池。“林树森亲自带队去香港与罗氏两兄弟洽谈,出动当时惠州的最高礼遇招待,之后金山集团成为第一家到惠州投资的国际化大企业。”
             随后几年该模式一再被复制。飞利浦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汽车音响动工,1987年飞利浦总裁乘专机直飞惠州访问,轰动一时;与全球最大的录音机芯厂商合资的“信华精机”投产;“王氏”多层线路板工厂、澳洲“奇胜”低压电器项目、美国“唐德”电子厂也落户惠州开工。
             一时间,鹅岭西路13号成为惠州工业最闪耀的地方。中欧、信华两栋厂房占地8000平方米,是当时惠州最大的工业企业,也是惠州最豪华的地标建筑。几乎所有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惠州,必定来看这里。范品魁感慨,“最早那一批人具有苦干精神,当时老总比我们工资高,我说这是好事。时代是发展的,这是进步的表现。”
             到1988年,惠州市工业发展总公司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当年全市GDP仅3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不过8.4亿元。到1992年德赛集团组建,德赛30多家合资厂先后投产,年销售收入比惠州几个县区GDP总和还多。
             现任德赛集团董事长、总裁姜捷回顾说,“1983年到1993年德赛的第一个十年是引进外资,‘借船出海’的十年,奠定了德赛发展的工业基础。”当时合资模式通常为外资控股70%左右,中方占小股。“市场在外,原材料采购也在外,两头在外,我们自身根本还没有研发能力。”

             B 第二个10年(1993-2002)
             尝试发展自主业务
             产值不到集团10%
             德赛集团的成立,与邓公南巡是同一年。1992年经惠州市政府批复,在惠州市工业发展总公司的基础上组建德赛集团。此时,德赛集团产值已达20多个亿,占惠州整个工业的三分之一强,积累了“资金、人才、技术”。
             九十年代初,在时任分管工业的副市长李鸿忠(现任湖北省委书记)大力支持下,德赛集团一方面巩固和扩大合资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自主产品和市场的开发,开始尝试走自主产业发展的路子。1993年,德赛集团成立了以制造“电话机”为切入点的德赛电子公司。
             “为什么进入通讯行业?因为我们合资企业唐德公司的产品也是通讯类,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比较熟悉。如果选择完全陌生的领域风险会很大。”姜捷说,最早自主产品的切入点与过去合资企业产品的延伸关系很大。
             经过技术人员反复试验,很快研发出“德赛牌”普通电话机,并取得邮电部的入网证书,随后“德赛牌”无绳电话机也面世,填补了当时国内空白,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应。
             姜捷在当时是集团分管普通电话机业务的负责人之一,“为开拓全国各地的市场,我们亲自去推广;哪怕义乌一个非常小的老板,都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大客户。那时德赛没名气,有求于经销商。”1997年德赛电话机的年销售还不到4000万人民币。
             1998年德赛开始有规模地进入视听领域,包括电池、V CD、D V D、手机电池组装等。姜捷回忆说,特别是九十年代末那几年,总裁许光(现任潮州市委书记)尝试在国内外建立起自己的营销网络,德赛品牌影响力迅速建立。“当时德赛V C D和D V D这两个系列产品不仅出口量较大,客户层次和结构也很高,包括美国百思买、英国特易购(T ESCO )、国际最大的家电连锁商都经销。”姜捷说,2003年4月德赛集团在信产部的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排第21,同时德赛电话机以451万部产销量排名第一。
             到2002年,德赛三个自主产业的年销售额已达5、6个亿了,而德赛集团当年的销售收入约70亿。第二个十年结束时,自主品牌规模在德赛集团的份额不到10%。但这一结构在第三个十年的今天却“倒了个个”,实现大逆转。

             C 第三个10年(2003-2013)
             痛苦清算聚焦核心业务
             反收购实现结构逆转
             2001年末姜捷出任德赛集团董事长、总裁。他把2003年到2013年看成是德赛的第三个十年。
             他说,“正是有了前两个十年的沉淀和积累,才实现了德赛技术和管理创新的第三个十年,在产业聚焦和战略定位上把握住了发展机遇。”2009年起德赛开始聚焦核心业务,这与之前多元化时吃的亏有关。
             2007年前后,德赛在电池领域投了不少项目,成立镍氢电池、碱性电池、锂电芯工厂以及蓝牙项目等,但效益甚微,甚至一度让亏损拉低了整个集团的净利润的增长。“单一个做电池电芯的聚能公司就亏了1亿,其他一些相关项目加起来也有几千万,后来都做了收缩和清算;当时要清理这些问题,还是付出了比较大的代价。”姜捷对此并不讳言。
             2009年德赛电池(000049)年报中也有说明,公司关闭或变革了长期亏损的业务,聚焦并重点发展移动电源业务。
             姜捷坦言,2007年、2008年德赛一度面临很大压力。“有时新机会没抓住;为培育新机会投入很多,技术培养成效有递延性,当时看不到……是转型过程中最痛苦的。”外部环境上,2008年暴发金融危机,大比重的外销业务也受到严重影响。
             近几年德赛放弃低端大众化产品,集中资源优势发展核心产业,实现产业转移升级。新能源电池是德赛核心产业之一,“特别是微型电源管理系统,在智能手机高端市场,可以很确切地说,我们占有率是全球第一。”德赛电池近几年年报也显示,受益于成为苹果、三星、诺基亚、索尼等移动电源的核心供应商,公司利润持续保持高增长,今年1-9月实现净利润1.15亿元,同比增长超四成。
             在电动汽车的大型电源管理系统上,德赛也是国内第一。“全国1.2万辆电动汽车中,我们大概提供了7000辆大型电源管理系统,已成功批量应用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天津达沃斯论坛等绿色大巴。”
             此外不得不提的一笔,就是2010年德赛对西门子V D O (惠州)公司精彩的“反收购”,这是国内本土企业在汽车电子行业,首次成功收购合资企业外方的全部股权。
             2007年底西门子出于战略考虑,以114亿欧元将称雄全球汽车电子业界多年的西门子VDO整体出售给德国大陆集团,包括西门子VDO(惠州)公司外方拥有的70%的股权。德国大陆进一步提出,希望购买德赛集团所持有西门子VDO(惠州)公司30%股份。
             姜捷说,我们不愿意继续扮演配角做“小角色”,我们梦想做“主角”,于是下决心“反收购”,即由德赛收购外方70%的股份。开始谈判异常艰难,谈判历时两年多,经历40多轮“交战”,最终西门子V D O (惠州)公司股权花落德赛,公司更名为德赛西威。
             “通过这一收购,德赛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电子产品设计和制造商,拥有国内最高端自主技术及最好的品质保证能力。”姜捷说,在中国汽车影音导航前装市场,与众多整车厂家合作的德赛西威已占据欧美车系超20%以上的份额,成为国内客户首选的车载导航品牌。
             今年,德赛三十。经30年风浪搏击,德赛已成长为一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集团,旗下拥有全资、控股、合资企业近30家,其中1家上市公司,涉及汽车电子、新能源电池、移动通讯、数字视听等多个领域。今年前10月实现利税10 .33亿元,同比增长26.82%,预计今年利税可望实现30%的增长。
             附:德赛集团董事长、总裁姜捷:我们要做“百年老店”
             http://paper.oeeee.com/nis/201312/19/155494.html

             附1:德赛集团董事长、总裁姜捷:我们要做“百年老店”
             2013-12-19 南方都市报

             作为德赛集团掌门人,姜捷极少接受媒体采访,用他自己的话说,可能几年才一次正式采访。谦和、儒雅、低调、严谨,是他给人的最大印象,德赛在他和核心团队的带领下,也一直给外界低调务实的观感。姜捷坦承,这与自己的行事风格不无关联,甚至“员工对我这方面可能会有一点点的抱怨”。采访中他一再强调,避谈个人,多谈企业,多谈前20年德赛人的付出,“创业不容易,的确要去尊重,创业走过的路是非常艰辛的。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非常不容易,要多赞美和肯定。”德赛的目标是做成“百年老店”。
             德赛、TCL、华阳 都是惠州工业的缩影
             南都:您是怎么看待德赛30年和惠州工业30年之间的联系?
             姜捷:德赛,包括T CL、华阳,整体上都是惠州工业发展最重要的一个佐证和缩影。惠州是一个对工业企业比较厚爱的城市,历届的市委、市政府领导,都特别特别支持企业的发展,在惠州这样的地级市,能够培养出我们这些工业企业集团,与整个大环境有密切关系。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惠州不遗余力发展工业,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不论是发展自己的本土企业,还是引进外资企业。
             德赛确实为惠州工业输出了不少人才,这是客观现实。包括TCL的李东生,华阳的张浩先,亿纬锂能刘金成等等许多人,也都在德赛工作过。他们也为德赛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如今他们执掌的企业,也都是惠州工业的重要力量。
             “德赛比较低调,可能跟我个人风格有关”
             南都:“德赛”的公众印象一直非常低调。
             姜捷:总体是比较低调。这也可能跟我个人工作风格有点关系。总的来说,我们想先把事做好,把工作先做到位;对这个企业负责,(这是)多年养成的价值观和风格。对德赛来说,当我们的实力进一步提升后,也会去高调地打造更响亮的“德赛”品牌。
             “如果德赛需要我抛头露面,我也会努力”
             南都:您个人也很少在媒体上露脸,很少接受媒体采访?
             姜捷:主动接受公众媒体采访,我确实是极少、极少。应该说几年才一次吧,就几个节点,集团20周年庆典时一次,现在是德赛30周年了,收购西门子(惠州)公司股权的时候,我们高调了一把,在人民大会堂开了个新闻发布会(笑)。
             是否经常在媒体上露脸,这与我们的产业和产品结构也有关,“德赛”不是以消费类电子终端产品为主导,也不是家喻户晓的大众化品牌;虽然我们的技术和品质有相当高的行业地位和影响力。如果德赛需要建立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企业负责人肩负品牌推广的责任,也应该更多站在公众面前,这是企业使命的要求。德赛,将来如果有一天需要我抛头露面,那我也得去努力,虽然不擅长(笑)。我知道德赛的一般员工,对我“这一点”的不出色表现是有点抱怨的。今后我也会去努力改善。
             南都:您对于德赛未来的期望是什么?
             姜捷:我们希望德赛能成为“百年老店”。希望这个企业一直能健康、稳健,又好又快地发展下去,而不是昙花一现、大起大落。中国电子百强企业中,当年一些有名的企业,有很多已“榜中无名”了!对未来,我们德赛人有使命、有信心、也有能力,把德赛打造成“技术领先、服务一流的国际化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提供商”,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

             附2:科技创新打造德赛新引擎——工业惠州“孵化器”德赛集团的第三个10年
             惠州市科学技术局 2013/12/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何应对剧烈的市场竞争?支撑竞争的不竭动力来自何处?
             德赛集团提供的一份内部资料显示,2010~2012年,德赛连续3年经济效益(利税)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预计2013年度,德赛在实现销售收入等规模增长的同时,利税有望超过30%的增长。
             大家都知道,在最近10年里,特别是经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进入了全面调整期,经济增长乏力。在这种大背景下,德赛实现效益增长实属不易。德赛持续增长的引擎是什么?
             德赛集团董事长、总裁姜捷在接受《惠州日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核心聚焦、产融结合、科技创新、效益优先”这16个字是德赛多年来坚持的经营方针和战略思想,特别是核心聚焦、科技创新的理念在各个产业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接下来,德赛将继续强化核心聚焦和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只有准确的定位,才能提高效率,才能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才能保证效益持续增长。
             也许,正是因为对于核心聚焦和科技创新的专注,一直以来,相比生产规模的扩张,德赛更注重集中资源优势发展核心产业,并把握技术趋势、扩展技术能力,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立业之本、发展之源。
             无疑,科技创新成为德赛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反收购
             德赛从配角变主角
             从2003年开始,德赛集团开启了第三个10年。
             如果说,自主品牌让德赛从被动变为主动,从旁观者变为主导者,从本应是主场的客场,变为了真正的主场。那么,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核心聚焦全面推进产业升级,则使德赛的核心产业长期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
             德赛的第三个10年,有两个重要时刻注定要写入德赛历史。
             其一为 “德赛入主深万山”。2004年1月底至2月初,《中国证券报》、《证券日报》等全国知名报刊以及惠州本地媒体《惠州日报》等,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到德赛。“惠州德赛入主深万山”成为行业内外的热议焦点。收购 “深万山”,标志着德赛进入了资本平台,电池产业和资本平台的嫁接,对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其二为“西门子VDO汽车电子(惠州)公司股权的收购”。这次漂亮的反收购,让德赛从“配角”一跃成为“主角”。2010年3月,细心的人们会发现,西门子VDO汽车电子(惠州)公司厂房上巨大的英文标牌“SIMENSVDO”已悄然换成中文标志的“德赛西威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这是国内本土企业在汽车电子行业首次成功收购合资企业外方的全部股权,不仅扩充了收购主角德赛集团的实力,也为国内汽车电子企业收购之途起到标杆性的示范作用。 西门子VDO在汽车电子业界称雄多年,基于战略的考虑,2007年年底,其股东西门子公司以114亿欧元的价格,将其全球汽车电子业务出售给德国大陆集团,其中包括西门子VDO在惠州外方拥有的70%股权。 在原来西门子VDO汽车电子 (惠州)公司的股份中,西门子VDO占有70%的股份,德赛集团占有30%的股份。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汽车电子行业外资企业独资增资的趋势日益明显。在西门子VDO汽车电子(惠州)公司易“主”之后,德国大陆希望购买德赛集团所持有的30%的股份。
             姜捷说:“考虑到汽车电子产业存在的巨大的发展空间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不再愿意继续扮演配角,我们的梦想是做主角去唱这个电子产业的戏,于是下定决心进行了反收购,收购外方70%的股份。”谈判历时2年多,经历40多轮,可以想象谈判的艰难程度,但经过德赛人不懈努力,西门子VDO汽车电子(惠州)公司最终花落德赛。
             一向以低调务实闻名业界的德赛集团,随后在北京车展期间,即2010年4月25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德赛集团成功收购西门子VDO(惠州)暨德赛汽车电子产业发展战略发布会”。

             引人才
             造就惠州企业家“黄埔军校”
             如今的德赛集团,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和3项“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之一,德赛品牌产品是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德赛连续七届(2006~2012)荣获“中国消费电子领先品牌TOP10”奖。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对德赛而言,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就是企业的定心丸,而背后的支撑力量来自技术过硬、管理创新且后劲十足的精英团队,他们使德赛的产品与服务持续保持行业领先。 德赛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及新加坡、北京、深圳、南京等地的研发分支机构,建立了先进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在研发投入方面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
             德赛集团一份人力资源方面的资料显示,在公司2600名工程技术人员中,研发人员近1500名,公司拥有获得国家批准的技术专利近900项。2011年,“基于GPS语音导航技术的车载音频处理装置”专利获得国家专利金奖,使德赛成为中国汽车电子行业首家获此殊荣的企业。在2013年的全国专利颁奖表彰大会上,德赛亿能公司的“动力电池组充放电均衡控制方法”项目技术获得第十五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人才荟萃的德赛也有捉襟见肘的时候。原惠州市工业发展总公司总经理李欣介绍,公司发展初期,特别缺人才,1984年,德赛才招进第一位大学生。
             李欣告诉记者,当时公司招人有一条,来这里不管是谈成了还是谈不成,都解决来回路费问题,这让很多人很感动。这些外来人才,看到公司很热情,真心实意想要人,就留了下来。
             “ 逐渐地,公司聚集了一大批人才,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这些人才成为惠州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有的成为日后惠州工业腾飞的中坚力量。”李欣介绍,如今惠州的几大工业集团,除德赛集团本身是在市工业发展总公司(原惠阳地区工业发展总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之外,其他几大集团的主要负责人及高管,都有在市工业发展总公司的工作背景。其中,华阳集团是在信华精机有限公司的基础上成立的,而信华精机有限公司是1986年由惠阳地区工业发展总公司与日本信和、香港金山合资成立的;后来,信华精机有限公司从市工业发展总公司分离出来,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华阳集团。难怪有人说,市工业发展总公司是惠州工业企业家的“黄埔军校”。

             壮产业
             完成从蛹到蝶蜕变
             回顾德赛30年的发展历程,姜捷认为,战略定位清楚、准确的时候,公司不会摇摆,并以此整体培养企业真实竞争力,从而创出较好的竞争格局。
             30年,德赛搏击工业化浪潮,在市场经济中完成了从蛹到蝶的蜕变。
             它的变化,也是惠州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统计数据显示,1988年,我市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总产值只有8.46亿元。到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59.6亿元,作为全市两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电子工业增加值440.4亿元,增长27.8%,增幅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2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8%,占全省的比重约9.7%。我市的TCL、德赛、华阳、侨兴4家企业入选全国2012年(第26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
             与30年前相比,惠州不仅电子工业规模急剧扩大,已经形成以大集团为龙头、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而且创立了TCL、德赛、华阳、侨兴等著名的自主品牌。
             惠州是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电池和镭射光头生产基地之一,是亚洲最大的电话机、电脑主板生产基地之一,是中国最大的电视机、汽车音响、高级电工产品生产基地之一,“数码惠州”声名鹊起。
             作为工业惠州“孵化器”的市工业发展总公司,不仅成就了德赛,也为惠州电子工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惠州市科学技术局 2013/12/3
             http://sti.huizhou.gov.cn/business/htmlfiles/hzsti/kjjb/201312/246348.html